第五十七章 让人才铸就希望之光!(1/2)

作品:《大国雄飞

尽管没有言语交流,但他却也能够体会出对方此刻的想法。只是,除了他们这代人,怕是再也没有人能够体会到1977年高考的特殊意义。

对于现代年轻人而言,高考不过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是长大的象征。但对林建国、周天他们这批人来说,高考无疑是破除年龄、婚否、出身限制,逆转命运的唯一机会,因为有了高考,他们原本黯淡的生命才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而他们也才会当之无愧的被人冠之以人才。

周天无法告诉林继飞,为了能够多做些复习题,在高考最后冲刺的时刻,他和刘芸曾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去淘书做题。虽然每本书只有七八毛钱,但对于当时每个月工资还不到十五块钱的他们来说,却也着实是一笔天文数字。为了能好好复习,他们跟废品收购站的管理员说尽了好话,对方才勉强答应他们可以用三天时间抄题,如果抄不完就再把这些书买回去。

周天和刘芸千恩万谢的将书拿回了知青点,他们原本想用钢笔来抄,却因为钢笔水太贵,墨渍又容易溻本子,最终还是决定用捡来的铅笔头在黄纸本上抄写。整整两天,他们白天工作,下班回到知青点来不及吃饭,就趴在炕牙子上抄写。为了节省时间,他们饿了就啃几口干饼子,渴了就喝点凉井水。两天两夜,一眼不合。凭借着这样的毅力和耐力,他们在第四天到废品站还书的时候,一共抄了六本书。至今,这些手抄本作为夫妻俩人生的见证和纪念,仍被女儿的好好保存着,就放在她书房书柜里最顶一层。

记得女儿曾经跟他们夫妻说过这样一句话:“爸,妈,我每次只要看到这些手抄本,即便是再累,也好像是立刻被打了鸡血,浑身都被注入了满满的活力。”

是啊,他们这代人就是这样的。哪怕梦想再渺茫,实现再不容易,只要一旦确定,他们也会向目标努力的飞奔冲刺,只为那一线生机。

当然除了考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外,国家也为这些积极追梦的年轻人提供了最大的帮助。因为当时的一套《数理化自考丛书》被列为了考试的重点复习题库,印刷厂的工人们遂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尽管工作再辛苦,却没有人有一丝抱怨。

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有机会为知青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无疑是最幸福的事情。

而这套书出版之后,只有上海的新华书店才有销售。为了让知青点的同学都能够及时的看到这套书,当时已经在五金店就业的方平向经理请假,带着干粮和瓶装水到书店门口排队。据他后来说,当时买书的人空前的多,他是整整排了一天半的队才抢到了这套书。回到单位,在经理和同事们的帮助下,他用黄纸油印的方法为知青点的战友们复印了书籍,随后又自掏邮费按时将书籍发到了每个人的手中,提高了大家的复习质量。

诚然,和年轻的一代相比,他们曾经吃过太多的苦,但同时他们又是极其幸运的,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互助互爱、相互扶持的环境中,共同为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怀着这样的感恩心态,1977年的冬天,全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参与了那场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以实际行动提交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叔叔,你们当时参加完高考,是留在城里了还是又回太阳沟了呢?”林继飞用笔在本子上做着记录。

“回太阳沟了。”周天淡然的答道,“我和你芸姨到省城参加完高考,当天下午就返回了太阳沟继续工作。不过我们表面上看上去是挺平静,但实际上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盼着高考录取通知书能早点来。后来,临近春节的时候,录取通知书终于来了。那天接到县革委会的通知,你芸姨激动的都哭了。”

林继飞听周天这么说,倏忽停住了手里的笔,抬头看着周天,眼神中满是不可思议。高考结束完马上就去工作,这样的事情几乎是不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霎时,他懂得了芸姨的想法,那一定是喜极而泣,最最幸福的泪水。

周天微笑的看着林继飞,思绪已然飘到了曾经的过往,那个魂牵梦萦的时刻。

1978年二月,春寒料峭,雪花纷飞,航院各个专业的近八百名新生挑着行李,背着背包,提着网兜从全国各地奔赴学校,在这里他们将开始长达四年的系统学习。

人群中,林建国、周天和刘芸看着阳光下熠熠发光的校牌,心中不禁激动万分。从这一刻开始,人生停滞多年的车轮终于又转起来了。未来光明的前途对于他们来说,不再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虚幻画面,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着,只等他们开动智慧,用双手进行创造。

阶梯教室,穿着蓝黑色中山装,右侧衣兜上别着校徽的新生们屏气凝神的听着头发花白的老校长做迎新发言,个个神情激荡。

“同学们,今天是77级新生开学典礼,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我谨代表全校150名老师,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祝贺。大学是人生的新,走好第一步很关键。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知道,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之前都曾受过社会的磨砺,或是在乡下当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国雄飞 最新章节第五十七章 让人才铸就希望之光!,网址:https://www.k2q.net/58/582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