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一手书,一手剑(2/3)

作品:《我在春秋做贵族

果主义路线,一切奔着为军事做贡献的出发点,哪可能会有什么文化氛围呢?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文化荒漠不是秦国,其实是晋国。

只是说起来,晋国从来没有压制商业发展来着。这一点有别于秦国。

非常值得智瑶欣慰的是宰予留了下来。

不受到孔子待见的宰予,着实不是什么众门徒之耻,纯粹是以前的鲁国和孔子没有给宰予发挥才能的舞台罢了。

极其能言善道的宰予在原国受到重用,不止活跃在各个邦交的舞台,并且还担负起了原国思想建设的重任。

智瑶想要改朝换代,仅仅是凭借武力强横造就的也只是一时勉强的宇内混一,思想的传播这一条路线必然是要建设起来的!

当前,宰予带着自己的属僚活跃于原国各地,他们在当地官员的配合下宣讲战乱带来的苦楚,向原国人述说他们有结束战乱的使命。

对于使命这一点,晋地的人早早就被教导过,他们基本上早有结束战乱的使命感。

宰予等人的任务比较细,他们需要在原国人本有的使命感中加入一些新的东西,也就是智瑶鼓捣出来的“天命论”。

说得直白一些,原国人有义务带上同文同种的所有人过上幸福生活,再将诸夏的文明之光照耀到那些蛮荒之地。

宰予等人的舞台不止在原国内部,他们还需要前往列国,阐述战乱对人们带来的痛苦,传播无论原国人、郑国人、楚国人、越国人等等,大家是同文同种的既定事实。

怎么说呢?智瑶有点像是在创造一个“民族”的样子。

而创造“民族”这种事情,历史上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嬴姓赵氏没有成功,反倒是西汉的小猪大帝办成,后来隋帝国的开国之君加强了“汉”这一个民族的存在事实,到了明帝国又重塑了一次。

以上那些都是从思想上的认同感入手,并不是单纯使用武力去捏出一个“民族”来。

使用武力的手段,成就最大也就是创造出一个强横一时的帝国,昙花一现之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原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的人后来互相之间仇恨比谁都强。

同文同种再思想上存在认同感,哪怕国家灭亡了之后,他们依旧会认可同一个民族的事实。

这一套玩法,诸夏这边西汉就在玩,似乎是到了十八世纪的阶段,欧罗巴那边的德意志人才搞明白?俾斯麦光是用这一套游戏规则,没怎么费力就让容克老爷们成为了德意志的主人。

反面教材的在南欧,铁大帝表示不服。

智瑶要做的事情是双脚走路!

那是因为有秦帝国的前车之鉴,使得智瑶万般清楚光是武力强横也只能造就一时,唯有补上互相之间的认同感才算是双腿走路。

看看双腿走路之后的诸夏是什么样模样就知道了,东亚这边时常能够出现一个强无敌的王朝,出现大起大落也能将文化传承不绝地传续下去。

伪装成为一个国家的文明,是不是?

智瑶觉得可以提前从自己做起。

当然了,一切只是刚刚开始,起先肯定要面临相当多的困难与坎坷。

智瑶知道没有武力作为保障,有再大的理想都是空中楼阁这一点。

在今天,原军又是因为兵力处在劣势的被动一方。

所谓被动,主要是楚军先出招,原军这边再根据需要出动多少兵力应对。

不看其它,仅是从战局的发展来判定,着实符合战国初期该有的情况。

双方会在战场之外有动作,什么计谋百出则是暂时看不到。

有那么一个事实,哪怕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年代,打从事实上真没有那么多的计谋百出,场外招这种玩意更多是用在国与国之间的各方各面,战场上终究还是依靠硬实力。

真的有那么多的神仙招数,军事历史上就不会只有那么些需要大讲特讲的战例了。无非就是成功的例子太少,才更值得大书特书罢了。

“大多数的战争,哪来那么多花招?”智瑶听着前方不断传回的战报,对以前自己的某些想法感到很有意思。

比如说,写下《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既然是张士诚的军师,为什么元末逐鹿的最终胜利者是朱元璋。

那么,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多的计谋,是不是也代表在谋略上很有想法?他为什么没有起到力挽狂潮的作用,以至于张士诚给败亡了呢?

尤其是张士诚一开始在实力上胜过朱元璋的那些家当,以强击弱并且有罗贯中和施耐庵这对师徒,还让张士诚依旧败得极惨?

要是听了那话,估计施耐庵和罗贯中顶着军师的名头,再很无辜地说一句:“我就是个写的。只是一名文艺工作者,着实做不到挽大厦于将倾。”

看了一部分对师徒有万般期待的张士诚:“……”

不出现大状况一点不想插手的智瑶觉得今天过得挺快。

一整个白天打打停停的交战下来,算不得是什么高烈度作战,双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在春秋做贵族 最新章节第452章:一手书,一手剑,网址:https://www.k2q.net/256/25630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