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天价木屋(1/4)

作品:《重生之全能网红

其实如果给“大伯”更多一些的时间,凭他在一线大城市“打拼”多年累积的经验,他未必看得上在乡下老家盖房子。

在老家盖房子,就算是在沿乡道的地儿上盖,顶多出入较为便利而已。固定功能,从今往后,顶多就是能住人。

这种房子,没有任何的“商业价值”可言。

没办有产权证,以后会不会被拆都不敢确定(一般是不开发到这儿的话,基本上没人管你。如果开发到了,就有被拆的可能)。

农村地儿,就算是能办个集体.土地证吧,银行也不允许你拿来抵押贷款。

准确来说,是法律明文规定了不允许抵押贷款。银行依法行事。

这种土地,没房子住的农村人可以考虑买来自住。

但“大伯”眼界没那么浅,他虽然在一线大城市买不起地来自己盖房,但在“久集镇”的圩镇上,买一处能当“铺面”的好地儿,咬咬牙把积蓄都拿出来,还是可以办到的。

有两个儿子,最少要买两个铺面的地儿。太窄了也住不舒服。

那么一来,至少得购买200平左右。

如今圩镇上的铺面地皮,基本没有现成的。但可以购买人家盖了一层两层的旧屋,买来了“拆旧建新”。

现在镇上的铺面旧房,偶尔有人急着用钱抛售,只需要几十万一栋。

如果嫌旧屋办手续麻烦,“久集镇”的供.销社,曾经把它多达上百亩的大仓库,统统规划成一条条新街道,沿着新街道把土地分割成一块块出售。每块70平米。

这种地皮,大约售价为2500块每平。

都是供销社规划出让的土地,属于国有性质,跟那些没法过户的土地不可混为一谈。卖贵些也是有道理。

“大伯”在久集镇的亲戚和朋友最多。

他就有个亲戚,年轻时同样在“开放之都”赚了几十万。但他不像“大伯”在那边买一套房,反而回到久集镇上,砸了38万,买了一栋占地230平的三层临街旧房子。

这大房子一楼是双铺面。那亲戚两公婆,就用来开了一间副食店。

38万购买占地230平的旧屋,哪怕不算建筑的钱,单单算地皮,那也不过是1652块每平。便宜得很。

如今时过境迁,就连“久集镇”上的一线铺面,也可以轻轻松松卖上万块每平。

“大伯”在“开放之都”投资的一套房子,如今也是翻了数倍价值。那个地价便宜的时代,凡投资房地产的,不论在哪线城市投资,后来都有得赚。并且赚得挺不少。

但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开放之都”的房子太小,不够住。

人家在镇上买了大房子的,既可以拆旧建新,盖个七、八层都没人管你。

假设,230平盖7层吧,那就是1600多平的总面积了。亲戚家也是两个儿子,一人分800平的一栋楼,住都住不完。底下一楼还能出租,或者自己开店做些小本生意。

一铺养三代人,可不是随便说着玩的。

“大伯”同样也有两个儿子。

他们都窝在“开放之都”的套房里。

两兄弟各自结婚成家,一家就分得一间房子住。拥挤不堪。

都说在一线城市机会多。也没见“大伯”的两个儿子在“开放之都”混得如何风生水起?感觉上还不如亲戚在“久集镇”自己经营个副食店,日子过得稳定而富裕。

当初,“大伯”和他的亲戚的投资,到底是谁的选择更好?这属于见仁见智的题目。

但“大伯”如果真的有意识要在“久集镇”上,留下一条“谋生的捷径”给两儿子。凭“大伯”在大老板间如鱼得水的实力,他完全可以既在“开放之都”买房,又在“久集镇”购买铺面独.栋。

这两者兼得的模式,对于有钱人而言,根本不成问题。

“大伯”没有那方面的意识,在他赚钱最容易的年代,同时也是房地产最便宜的年代,只买了房产,没有购置地产。到了这几年地价连续翻涨的时候,他又患上绝症,更无心去置业。

就连在老家利用自己的田地来盖一层楼房,都是在他夫人大肆的鼓动之下,这才提上了日程。

像“大伯”这样一个复杂人物,在燕家同一个祠堂的晚辈中,早就大名鼎鼎。

如今燕千羽的父母,想在老家盖8层楼房,要看风水,“大伯”马上就过来了。真是给足了他家面子。

当时燕千羽、梁腾和吴瑕正在燕家院子的龙眼树下,坐在小板凳上闲聊。

围墙的不锈钢门忽然打开了,千羽的父母带着一位瘦削的中年男子走进来。

那瘦削男子表情挺严肃的。

进来后,燕千羽赶紧站起来向他问好:“大伯,好久没见您了。现在看起来您的气色好多了。”

大伯冲她点着头,难得露.出一些柔和的表情:“千羽啊,我身体还撑得了几年头的。再多不敢说。你姐姐的事,你要想开些。你现在在大城市事业有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全能网红 最新章节第145章天价木屋,网址:https://www.k2q.net/155/155587/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