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骇人听闻之人吓人(5)(2/3)

作品:《见鬼现场回头看身后

钱了,得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不得不说,丁三魁为了防盗防抢,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行了,你可以走了,我得脱衣服洗澡。太累了”丁三魁下起了“逐客令”。

“不还有一个床没铺呢”旅馆负责人就铺好了一张床。另外一张尚未铺垫。丁三魁脸色一瞪道:“我就一个人睡。你给我铺两张床干嘛?哟看你的意思是还准备招揽生意,让其他人住进来,是不是这30元一间房卖给我嫌亏本了?”

“不不不”旅馆负责人赶忙解释道:“魁哥,千万不要理解错了!我就是顺手做顺事,你不让铺就不铺,听你的!”说完,旅馆负责人就赶紧把另外的床单和枕套收拾一下,摆在怀中。准备离开。丁三魁细想了一下,这个老板毕竟是生意人,保不齐晚上还有人来入住,为了不回绝生意,真有可能把其安排到这个房间里来,自己喝了酒,睡的肯定死呀,还有这金盒在身呢,不要出了差次,于是还是叫住了老板。又掏出了10元钱塞到了老板的手中说道:“记住了!哥再给你加十元,不到哥退房。你绝不能再安排人住进来喽!”

旅馆负责人摇着双手说道:“绝对不敢,绝对不敢”那十元也不好意思收下,丁三魁花钱买个安稳,执意不取,那旅馆负责人见推脱不了,也就只能拿着钱和被褥自行离开了!

丁三魁“送走”了旅馆负责人,自己把房门反锁上,随后一个人拿出口袋中的金盒,放在手上把玩,丁三魁的把玩其实就两种目的:一是研究怎么打开?二是看着金盒上的纹路,寻思着有没有什么线索。

只见那金盒上的纹路像是一个图腾的标识,非常的抽象,你可以说像是一个虎头,也可以说像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头,丁三魁当初拿着这个金盒去了古董市场,问了一下所谓的古董行家,那些古董行家也算是看走了眼,怎么说呢?感觉像是做旧的,但质地确实纯金的,有那个人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用半斤的金子做赝品?所以,那些古董行家被这金子的质地给吓住了,纷纷都不管断言其是赝品。那至于上面的纹路,就众说纷纭了,a古董专家说道:“这纹路是虎,看着款式和古人对虎的认知,这应该是唐朝以前的物。”这个话既是笑话,也是真话,为何会这么说呢?这是对古董物的一种认知,判断物的朝代属性,就是从款式、质地以及纹路来判断的,怎么说呢?一个器皿上有着葡萄的样式,你非得说是先秦的物,这能有人信吗?葡萄、胡萝卜这些东西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你先秦就有了?那就是大笑话。很多古装剧不忍直视,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尊重历史事实,李治皇帝看到武媚娘,大喊“则天”,这算是哪一出?笔者看过更搞笑的一幕:努尔哈赤大败明军,明军溃不成军,丢兵弃甲,努尔哈赤领着队伍一路掠杀,抢夺了很多宝物,宝物一打开,我的天啊,里面竟然还有诸如唐三彩的俑,这玩意就跟现在的陪葬品是一个意思,放到现在才叫宝物,以前就是那死人的东西,真心不明白导演是怎么导的?还有看一些三国题材的电影电视,那更是搞笑,两军作战,骑在马上的大将竟然用上了马蹬,上马、下马、作战,都是踩着马蹬就开干了。马蹬什么时候有的?三国就有马蹬,蒙谁呢?

为何a古董专家说这纹路是虎就是唐朝以前的物呢?这主要是针对民众对虎的认知,随着身产技术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经济、生产水平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很多时候,诸如虎、豹等猛兽,再也享受不到神兽的待遇了,什么意思?在唐朝以前,由于生产水平低下,一些猛兽被民众视为神兽,虎、豹等普通动物因为凶猛,也被人们视为神兽,它们和龙、麒麟、貔貅是一个待遇的,到唐朝以后,虎、豹的地位就明显下降了,至少很少再作为图腾,一些民间话本(到明清就演变为),就时常出现大量的打虎的细节,这是民众对虎的态度的转变。民众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的观点:虎,不是神兽了,就是一只凶猛、会害人的动物。所以,唐宋以后,用虎做图腾的器物应该没有了。如果有一个人。在你面前。神秘兮兮的拿着一只上面画着龙虎斗瓷碗。对着你说这是宋朝的物,你我有缘,便宜卖你。你可以很明朗的对他说道:“死去!”

用虎纹路刻于金器之上,那是对虎极高的尊崇,所以那a古董专家说着是唐朝以前的物,也是有点历史化底蕴的。这就是笔者为何要说他即说了笑话,又说了真话的道理。

b古董专家说这金盒上的纹路是一个老人头,老人头用于器皿之上。通常是象征着寿安康。譬如我们家中时常供奉的南极仙翁。但用于金器上,这应该是近现代工艺,属于晚清民国初年的东西,当时思想化大交错,各种外来的思想都急速的涌入到相对封闭的旧中国,民众的信仰开始出现了缺失,什么都是“拿来主义”。搁在古代,这南极仙翁是仙,家中要是供奉,得“请”。这个“请”作何解释?就是你得去市场上,花钱买一尊南极仙翁的物件(可以是泥制的、也可以是瓷器的、亦可以是木制的。更可以是鎏金的)反正得是完整的一尊像,大家可以到寺庙、道观里看看,供奉的那些佛、神、仙,没有说只有头像的,或是“半身照”的,要么立、要么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见鬼现场回头看身后 最新章节第392章 骇人听闻之人吓人(5),网址:https://www.k2q.net/104/104578/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