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赵鞅执政(1/2)

作品:《春秋狼烟

智跞去世了,晋国执政的位置终于空下了。

公元前493年秋,晋公姬午正式任命赵鞅为正卿、中军元帅、执政。此时的赵鞅彻底集中原大国晋国的军事、政治、外交、司法等诸多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晋国赵氏家族继赵盾、赵武后第三位正卿,嬴姓赵氏开始了他的再度腾飞。

等待了32年的赵鞅终于当上了晋国的执政,这一年他已经52岁了。公元前525年,赵鞅二十岁,父亲赵景子赵成不幸早亡,严峻的现实使得赵鞅不得不提前进入风起云涌、杀机四伏的晋国政坛。晋国当时的国君是晋昭公,韩起为正卿、中军将,中军佐中行吴,上军将魏舒,上军佐士鞅,下军将智跞,赵鞅代父上朝,为六卿之末——下军佐。

此时晋国的世卿制度已经走过了100多年,周代的宗法制在晋国正逐步走向崩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到了“公室弱而卿族强”。

晋国世卿之间更是明争暗斗,各种阴谋诡计、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年轻的赵鞅就在这种让人几乎窒息的险境中位列六卿,赵氏的前途命运乃至整个宗庙的复兴存亡的担子重重的压在20岁的赵鞅肩上。

没有人知道他一个20岁人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他想哭泣,他想不干,他甚至想到了逃跑。可是赵氏家族上千人的生活、甚至生命都在自己的手中,在自己的肩上,他很无奈也很无助。不得不在一个又一个清晨,穿好朝服走向让他厌恶到透顶的晋国大殿。幸好当时的执政韩起给与他务实的帮助,才不至于被人赶出晋国政坛,但是赵氏的死敌范氏和中行氏一直就没有停过对他的陷害。

直到后来在家臣董安于等人的帮助下,赵鞅改变了思路开始韬光养晦,少管国家事务,专心家族发展,使得赵氏在不经意间得到长足发展,十几年后当赵鞅三十多岁时,赵氏的土地人口都处于其他五卿之上。

当对手发现并开始重视赵鞅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棵大树,不再是依附他人的小草。这时,他用自己的青春熬死了政敌士鞅(范吉射的父亲,范氏为士氏旁支,也叫范鞅);用自己的军事才能赢得军队的支持;用自己的智慧在复杂的晋国政坛上立住了脚;最后还用强健的体魄熬死了现任执政智跞。

今天他终于当上了晋国的执政,这个曾经独霸中原的大国最终给了他施展抱负的天地。

他要做事了,而且要做大事了。

赵鞅早就想好了,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重组内阁,构建一个权利完全属于他一个人控制的高效率团队。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将晋国多年留下的诸多弊政一一割除,最重要的就从六卿制度做起。

要说这六卿制度也有些年头了。始于公元前633年,当时的晋国国君就是最伟大的霸主之一的晋文公,那年他亲自率领晋国二军至庐,检阅军队。

军队检阅的很是成功,但同时也发现了问题,那就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晋国国力已经大大增强,人口也较快增长,但是偌大的晋国确只有二军,这显然不能适应国力的发展需要。于是晋文公召集文武众臣,重组晋军,将原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三军。

这个看似很平常的举动,意义却十分的重大,由此宣布晋国正式步入大国行列。因为对于各国建立军队的多少,周王室有严格的规定,那就是王室属国,大国建立三军;次国建立二军;小国建立一军。晋国由二军建成三军,从实质意义上宣布晋国已经有次国正式成为大国了。

意义非同小可啊!

由于晋文公深受晋国公室之害,被父亲和弟弟追杀,在外流浪达十九年之久。在流浪期间又多次受到公室的刺杀,生活非常不易啊!要不是在人家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上国君,说不定这一辈子都要葬身在这无尽的流浪之中了。

因为命运坎坷,经历非凡,以至于晋文公对晋国公室落下了深深的仇恨,此后在使用大臣时专门用外姓士卿,特别是在晋国的军权上,更是重视外姓大臣,晋国三军将佐都用的是外姓大臣,也因此奠定了外姓六卿在晋国特权。

现在,新继位晋国上卿的赵鞅要对在晋国实行了几百年的六卿制度下手了。

当然在下手之前,赵鞅还是要做一些准备的。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赵鞅请来了韩魏两家的宗主韩不信和魏侈。

待韩魏两位宗主坐定后。

赵鞅道:“今日请二位过来,有几件大事要同你们商议。”

“执政大人请讲。”韩不信还是一如既往的客气说道。

赵鞅稍稍停顿了一下道:“智大人去世后晋国面临两大棘手问题急需解决,一是智氏的世卿位置有谁来担任,担任那个职务;二是范氏、中行氏原来的位置怎么办的问题,不知对于这两件事情,二位大人想过没有?”

韩不信、魏侈二人相互对视一下,随后摇摇头。说实话空闲的时候,他们也想过这些问题,但也只是想一想而已,反正决定权又不在自己手里,想那么多干什么呢?

见到二人摇头,赵鞅也不好继续问下去,于是直接说道:“不瞒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春秋狼烟 最新章节第54章 赵鞅执政,网址:https://www.k2q.net/0/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