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科举制度(1/2)

作品:《穿越大宋之大太监系统

没有去管高俅怎么教训他的义子,李子安直接跟随者一名小太监来到了一处宫殿,上书‘文德殿’三个字,殿门大开,赵佶罕见的居然在里面刻苦看书。

“奴才小安子叩见陛下!”李子安看周围人多,做足了礼仪,在殿门外便下跪请安了。按理说他现在乃是平章军国事,位同宰相,这些礼仪倒是可以省去大半,不过第一次来到这文德殿,也是第一次给新的皇帝请安,倒是有一种仪式感在心里。

听到李子安的声音,赵佶‘刺棱’一下在站了起来,看了很长时间的书,殿外光芒显得有些刺眼,不过这声音赵佶却是听不错,几步走到殿外亲自将李子安扶了起来,“小安子,不对,不对,太后说以后就得喊你李平章了,否则对你我的影响不好。太后说了,像你这么有为的年轻人,若是能考取个功名,将来封为国公也不是不可能的!”

“功名?!”李子安沉吟了片刻,冷笑一声,“陛下,莫非治理这大好江山,仅凭几首诗词歌赋,再加上几篇逢迎上意的文章便可以了么?”

赵佶听到李子安的话也是愣了一下,“这难道不是先贤教导我们的东西么?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莫非有什么错么?”

李子安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本来今天他根本没有想要和赵佶探讨科举的事情,也根本没有任何准备,只是突然被‘功名’二字所刺激,多说了两句,结果引出了这么一番讨论。赵佶自然是宋朝的固有思维,宋代科举分进士科以及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明经各个专科,以选拔专业人才。此外还有“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悉许应诏”的特别考试,叫作“制科”。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录取的人数也最多。后王安石罢诸科,只保留进士科与制科,另设新明法科遴选司法官。

不过李子安毕竟是两世为人,对于两世的选拔制度了熟于心,尤其是后世对于官员的提拔任用更是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陛下,现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主要看考官的资历,考生们提前莫不是打听清楚了考官的喜好,然后投其所好写就文章,诗赋,经义,论,策莫不如是。层层选拔之下,最后挑出来的不是拍马屁的墙头草,就是心机城府深重的奸猾之人。而且门生门生,最后全部结党营私,成了祸害。”李子安一边说一边组织语言,“这还只是其次。这些人将来被安排到各个衙门里,有的管农耕、有的管水利、有的管民生、有的管税收,可是他们什么都不懂,下面的小吏们却把他们玩得团团转。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专业!”

“可是做官难道还要事必躬亲么?以前皇兄也不是事事过问,宰执和众位官员已经将所有事情都打理的井井有条,甚至很多事情皇兄都是直接交代下去,都不在过问的!”赵佶的大宋思维自然还跟不上李子安的现代思维,其中的代沟已经不是用年来计算了。哪怕李子安已经尽量说的浅显易懂,但既没有从政经验,又不会做皇帝的赵佶压根就搞不清楚其中的利害。

“试问陛下,黄河决堤,治理黄河之人是否可以从现有科考中选拔合用的人才?我们的城市如何建设才能够避免水患灾害?水患发生,各级官员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实际的问题,哪一本书里,或者那一科考的考生能够答得上来?”李子安选了一个比较通俗的例子。

“可这些东西他们可以去学啊。”赵佶还是有些不太明白李子安的意思。

“去学!?”李子安冷哼一声,“陛下,他们若是从前任那里学,可我们的官员历来都是走一个来一个,如何去学?况且在发生水患之后才去学习,难道拿这些老百姓的生命作为学费么?若是下次水患来临之后,刚刚熟悉了的官员又被调走怎么办?”

“这……小……平章认为该怎么办?”赵佶一时也被问住了。

“改革科举!”李子安斩钉截铁的说道,“介甫相公改革的并不彻底!而且他是想要贯彻他的施政理念和学说罢了。微臣认为,各地应设传授专业化管理知识的学堂,开辟一条依靠专业知识也能够晋升的道路。各地学堂均采用统一教材,教材由各个专业人员编制,力求贴近实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所有的科目设立标准答案,不再以主考官意志为转移。笔试通过之后进入复试,由专业官员组成考评团,对所有考生进行匿名打分。若考官打分长期与别人打分相差过多,则剔除出考官队伍,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公正的考核团队和考核系统。最后各路考生佼佼者进入殿试,最终填充到各路各衙门中,官员年底考评也以其业绩进行专业化打分!”

“平章说的有道理!”门口突兀的传来太后的声音。

李子安和赵佶均是慌忙躬身行礼。

“没想到平章年纪轻轻居然有次见识!当年介甫相公也想如此改革,只是阻力太大,而且耗费人力财力物力太大,而不得不只改了一部分。倒是平章这个改革方案比之介甫相公当年的方案还要详细和可行!”太后看向李子安的眼神充满了欣赏,在一旁雨化田的搀扶下,缓缓走到了赵佶龙椅旁,随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大宋之大太监系统 最新章节第三十六章 科举制度,网址:https://www.k2q.net/0/157/37.html